2017年3月20日 星期一

課後有感—有關守中

課後有感

最近在拳場陳老師發覺有部份學員在中定這方面做得不好,想了一些方法,希望能解决員的難處。老師更糾正本人習拳時一些弊病。現寫一點的體會,希望和大家分享並請老師及同學指正。


拳論要求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在學拳時為了學員容易得到體會,建議學員以脊椎作為身體的中心,行拳走架時以中心發動為主,以除去手上用拙力的習慣。為了守中守得好,以身法十要來輔助學習,建立支撐八面,當身體八面平均張開,便自行建立,守中是中心建立起來後,維持着中心與四周的平衡關係。脊椎是人體的心。初學者可從守脊椎開始,脊椎要由頭頂開始像秤铊垂直下堕。

靜立時守中比較容易,但動中就比較困難,因行拳走架子是有陰陽變化,重心變轉不到位便會出現前俯後仰……等毛病。行拳走架時如練攬雀尾一式中,到“擠後,臀部便往後伸。這便沒守好中定(視頻一)


陳老師展示了解决的方法。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D_yC0sCIhg&t=7s



路線
(
視頻二)後上前落
(
視頻三) (後面)手落……由尾閭上到
                          
大椎……到頭頂
                (
前面)由眉心落…… 丹田……
                          
(受壓力)……
                           
反彈(手上升)
(
視頻四) 上下對蕩……虚領頂勁/氣沉
               
丹田                    
               (
如二組升降機一上一落)                                  
  
體會
1.
先練好手上的節奏。

2.
依老師提供的方法,如果中不正,壓力壓到胯時,胯便張不開,因手上升,重量放下去時會撞到一面的胯,壓力便側向一方,所以二面胯受壓要相同。

3.
練好身法十要,缺一不行,收不到效果。身法上需做到虛領勁,沉肩墜肘,氣沉丹田,鬆胯擴膝,意氣到指梢。若身法做得不正確時、中正便出現問題,小則能量減小,大則失去平衡。

4. 
初學者,學身法一樣樣學,熟習了才練第二種身法,希望能練到變成習慣,習慣成自然。


習拳時,經老師提點並指出本人有以下陋習,自己真的全不察覺!
1.
頭垂(頭容不正)
2.
眼望地下(雙目不平視)
3.
眨眼

經自我反醒後,有以下的看法。
1. “
虚領頂勁未能做到。
當提頂及沉丹田做好,身體便同               時有升與沉的感覺,命門作為中心點對拉,立體圓球的頂與底部便成,產生掤勁後便有氣勢,走架時才有精神。

2.
養成了一些不良習慣,如不正確的坐姿……等。這不但影響拳藝的進步,更影響健康。

3.
當嘗試專心內視,正感受身體內氣的流動,默識揣摩之際,注意力放了在手上,頭也垂,眼往下望!可能在内視這方面不得其法,請老師指正。

其後在練拳時,自己特别留身法,雙目平視,頭頂平正,效果和以前有小小分別但很難表達。可以說是有些舒展,精神提得起一些的感覺。

我有聽說過練拳時神宜內斂,内視七分,外視三分如何内歛?很抽象。眼神要跟身法配合嗎?真的不懂,請指教!



Stella Yung

2017年3月16日 星期四

我的學拳心得

我的學拳心得去年的聖誕節前夕,師父來短信要我們寫一篇關於過去一年對太極拳技術的學習心得及體會的短文,使能在即將製作完成的太極拳研究室新網頁其中一專欄中發表,以期提高各同學們參予討論的興趣,集思廣益,增進拳藝。要我口述一下,可能並不是難事,可是寫篇短文,則煞費躊躇。但是,從師父習拳多年,如能為即將登場的新網頁盡些微綿力,達至上述期望,師父要我們執筆當是義不容辭的。
我的學拳體悟                     

太極拳,是重量空心球。做出含胸 和拔背,才會出現沉墜感的尾閭。

重力感覺的時間練習會擴大,重力臂漸加大到肩胛。勁道是練出來的。直至相通。重心也是練出來的,實腹(丹田),是重心,是核心力量。

練太極拳,就是通過精心 貫注 聽著體內的感覺演練。理論在身體實現時,就是對了。

學太極,就是將全身的不對一點一點地修正。量的積累質地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