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30日 星期二

談身法十要(1)-虛領(靈)頂勁、氣沉丹田

武式太極拳前輩郝月如先生傳下拳論〔身法十要〕給其門生作為練太極拳的指引。此拳論是郝先生拳藝達到高水平時,發現要達到太極拳身法的要求,學者便要做足〔身法十要〕。這指引不單在武式太極拳上合用,所有不同派別的太極拳亦可跟隨。淺白一點說,身法十要是要求學者在練拳時身體變成一個立體圓球。拳論短短幾百言,很清楚的述明各要點,可是文中多是太極拳中的專用名詞,對太極拳初學者而言,是有很大的困難。在這裡,我嘗試用比較淺白的文字,加上我自己的體會,來談談這身法十要。

虛領頂勁及氣沉丹田是十要中的兩要。我將它們連在一起因為二者是不能分割的。領是頸,虛領是放鬆頸部,下巴微微下沉往內收,保護喉頭要害。拳譜有云:〔問盡天下眾英豪,喉頭永不拋。〕,這是所有武術都應遵守的。除此之外,喉一拋,命門(這是人體九個大關節之一,位於背部,對正肚臍。) 便會關上,人體上下之氣不能貫通,是練太極拳一個大的障礙,應常常留意。耳朵及頭皮要有上升的意念。頭皮升到最高處有如頂著頭頂的空氣。用意想頭髮給一條線吊著,頭皮留在那裡不墮下來,相反頭、頸、胸、背所有血、肉、骨頭都往下沉,想著一條軌道由頭、頸、兩肩,胸口一直往下流,讓流動的重量停在肚臍下三寸的地方,這就是我們說的丹田。到此階段,初步的氣沉丹田便完成。

當提頂及沉丹田兩個動作做好,身體便同時會有升與沉感覺。因此,一個立體圓球的頂與底部便建立起來。我們要建立的圓球,是一個充滿氣,有騰然之勢的氣球,著手有彈性,這才能產生〔掤〕勁,走架時才有精神、有氣勢。洩了氣的球是懶洋洋,不會有活潑的感覺。武禹襄說:精神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便是指出走架應有的氣勢。要緊記,提頂及沉丹田兩個動作是不能分割的。氣球充氣時,下滿則上盈,是同時發生的。但在上下對拉之下,意是可以偏注頂勁或沉丹田。在走架時,身體是不停放大,縮小。前者,意多偏注提頂,後者多著意沉丹田。能夠感覺頂與底,便應找升與沉的中心點。找到這中心才能決定由那一點開始往上領,那裡開始往下沉。要知,這中心是按情況而改變的,不會有一個不移改的中心。這對初學者而言是比較難把握,可先嘗試用命門作為中心點練對拉。初學者先學用意使身體上下對拉。能夠把握這意念後,便可以進一步將提頂或沉丹田偏注在不同架式上。要練到成為走架的習慣。練好正確的太極拳身法,只能一點點加上去,不能急進,否則只會掛一漏萬。

到這皆段還未做到十足的氣沉丹田。要用意念將上身重量由兩肩注入脊骨,沿脊骨往下流至尾閭(脊骨底部) ,重量令尾閭往前推,上翻承托著丹田,這時身體重量沉至下半身,有如不倒翁。這時,一身便有主宰,不易受外力推跌。最重要者是尾閭不能用力推及向上翻,要配合其他身法才可由重量帶引,自然歸位。


其實十足的氣沉丹田能夠練好,身法便練好了。

拳譜云:斜飛勢用肩,肩中有背,這視頻介紹肘靠與斜飛勢的關系。

2017年5月26日 星期五

舊時影片 (四) 續影片一 8字圈 九龍公園上午班

影片(四)
 太極研究室的圖徵有-一個“8”字的圖案,表示是正反扭環,太極的八門動態的表現。

 啟悟
老師説:“8字圈時,一半看得見,一半看不見……”就是太極的S线!也是老師常說破開太極中走的S弧線。“前面降後面升……右開左合……”是用身體做成螺旋纏繞的八門勁!

2017年5月24日 星期三




孫世豐老師講解用下盤來推手,這樣可將身體重量交到對方身上,而且移是以立體線路移動,會令到對方無所適從。大家可以多參詳及嘗試。


2017年5月22日 星期一

研習小組札記 (六)

两位師兄彙集了陳老師講課時的精要,並加以個人的心悟研習班為大家重温王氏水性太極拳,除帶领大家反覆練習,亦不吝為各同學檢視及纠正拳架。以下是在堂課上記錄的綱要:-

1,太極是反向運動,所以練拳時要調整思维,先把後天已固化的習性去掉。正如手向前是果,命門向後透開是因;手向上是果,氣沉丹田是因;手落是果,虚领頂勁是因。

2,太極身法十要,環環相扣,缺一不可。由於初學者身體未能適應,不能囫圇吞棗,貪多求快;更要從慢練中,反覆觀察是否用意念完成每一動。

3,每一動除要鬆開九大關節外,還要注意以下部份有否鬆開
a、【上肢】 : 腋窩、手掌心及指關節;
b、【下肢 : 胯頭、膝膕窩,小腿及趾關節;
c、【軀幹/頭】 : 命門、肋骨、大椎及頭顶百會穴;
d、【心】與【神】。

4,脚板是虛放地面,不可用力踏實,否則身體鬆不開。

5,手放重時,虚擬手像按水中球;命門腰隙一鬆,球反彈,身體亦隨著自然放大掤開。

6,手向上或下、向內或外旋的動作是先利用肩背的肌肉筋络舒張帶動肩胛骨開合升沉;然後大家再假設手臂內有一串珠子,每颗珠子圍繞軸心線按序由上而下,向內/外自轉,從而帶動手臂合/開。

7,意不到手指/脚趾梢,皆因身法未圓滿,需檢視含胸拔背/鬆胯擴膝……等是否做得完善?

太極拳是一門高深精湛的武學,以上七點絕不能涵蓋一切,希望日後藉著同門相互交流,能蒐集小組學員的心得,公諸於網頁。若有不對之處,敬希大家見諒及給予意見,謝謝!

👇📽是利用起式其中一動練習內動。


舊時影片 (三)走架盤拳拿反彈力 灣仔中環廣場



影片(三)
老師解説如何運用反彈力達到不用力的原刞去打拳,説明拿到反彈力便是太極拳的總勁
:掤勁。並示範走架盤拳拿反彈力的要點。又説當練拳達至練太極拳的要求時便有東西“流”上來给你運用

2017年5月16日 星期二

舊時影片(二) 漸進放重量來拿反彈力 九龍公園下午班


舊時影片(二)
 怎樣拿反彈力是內練的必要法門。

陳老師教授將重量壓在地上,每壓一次(放重量),就放鬆一次,由脚趾脚板開始做,至頭頂…反彈的能量就能由手放出。

體悟
 有云"壓廹力越大,反抗力越强"就是牛頓力學第三定理:力度對等,方向相反。

我們平時站立,就像桌子放在地上,當我們“壓”向地下,’”隨即放鬆便會感覺到地心吸力回饋我們,力量傳回身上,手上來運用。我另一位老師說盤拳走架練得正確就會感到有點東西從地面"借"上來的與陳老師所説的如出一轍。

影片(二)
 A.老師解說



B.教導學員 (一)

B.教導學員 (二)
C.向學員深層次的解釋 
 








舊時影片(一)打"8”字 九龍公園上午班


影片(一)
老師影片中教授"8”字是怎樣打。
要點是大圈套小圈,小圈套大圈,正反扭環,接觸點是∞的交义點。

力學理解是圓杠桿的應用,交义點就是支點,不能改變.
像搖搖板(撓撓板)的重量交替的運動。

研習小組札記 (五)


太極拳的手臂運動,主要是靠肩胛骨帶動下完成。研習班两位師兄帶领大家用肩胛骨向不同方向重複的作伸縮及環繞活動,借此幫助大家把肩關節鬆開。

動作要領如下:-
1、两臂直立上舉,肩胛骨附近肌肉向下鬆沉, 與肩胛骨對拉帶動手臂向上升。
2、两臂左右平舉,肩胛骨由中間發動向两侧舒展,形成左右對拉;
3、開步站立,与肩同寬, 雙臂下垂, 掌心輕貼大腿, 肩胛骨上提, 然後左右分開,再下垂,周而復始重複動作。
4、两臂與背夾角约45度向後手背對手背,肩胛骨貼向胸前舒展,两臂感覺像被地心吸力往後往下拉著;
5、兩臂向前平舉十指緊扣掌心向前, 先虚領,後含胸拔背,肩胛骨左右鬆開,再向前,周而復始重複動作。

以上五组動作,大家必須明白肩胛骨的活動主要是由附近的肌肉群及筋腱協助下才能完成。熟習動作之後,大家可以用意加入水性及液壓催動的概念,去感受節節貫串的內動;但過程中要留意頸椎及鎖骨有否鬆開,切忌聳肩。

簡短的文字難以盡錄,希望大家明解;如有補充,祈望大家坦然修正。謝謝!

2017年5月4日 星期四

研習小組札記 (四)

研習班課上,曾師兄有感学習太極拳者难,教者更難; 由於用意念感官,各人感受不同,不易用文字表達,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雙方在接手時能產生交感,是要經過颇長的互動練習,才能進入漸悟,時間長短亦要按個人的悟性和堅毅而異。他更分享在學拳道上的心得,值得我們借鏡,希望大家受用

1. 用影圖像記憶法學習太極拳;
2. 當有了內動體會的時候,便用文字紀錄下來,方便日後自我檢討。

練太極拳是要捨棄拙力才能換勁 ,時間漫長; 但只要堅信不用力為大原則,功夫練到了,你自然有所體會。  

以下影片是他引用梢公搖橹” 握手” 等日常生活細節的比喻,來讓大家感悟內的存在。



這證明只要時刻细觀大自然的一事一物,隨處也可找到學拳的明燈;亦符合【行走坐卧】皆可練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