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5日 星期二

拳課小誌(一) 氣勢騰挪

陳老師發現我們練拳時氣勢散漫,提不起勁,老師叮囑我們打拳時身體要圓和漲滿,內圈鬆開,外圈繃緊,要有氣勢騰挪。



練習
弓步做好身法,對方手用力推自己的手臂,想像自己是一個氣球(或水袋),自己做好身法,將身體由上至下放鬆,令身體的重量放在地上,綳勁就產生,氣球因此被打滿氣,全身應該處於透開狀態,氣在體內鼓蕩,無微不至。這時候,由於對方來力是點,漲滿的氣球(身體)受外力下,只要接觸點不用力,綳勁就會由接觸點四周流去對方,對方會有被包著的感覺。

練習發現不足之處
1.上身圓,下身不圓,不能做到身體一個整體。
2.身體關節未鬆開。
3.身體不中正,通常是重心後。
4.虛領做得不好。

2017-04-25

2017年4月24日 星期一

肩肘腕放重

肩肘腕放重,並不是肩動肘動腕動的肢體運動。基本先決條件是要用【意】把整條手臂包括肩胛骨的關節透開,讓它像一條沒有淤塞的渠道,勁才能暢通無阻地透到對方的身上。

莊師兄見議我們平常多練拳,透過身體去體悟陳老師上課時提及的身法要訣。初時總覺得自己的筋骨太硬,不能隨【意】而動;但只要用【意】把關節贯串起来;加上不斷自我檢討修正身體那兒不夠鬆,比如肋骨,腕指關節……等等,那兒又用了力;日子鍜練久了,身體的感覺细胞便漸漸活化起來,勁路也愈來愈清。

讓大家回顧莊師兄講解鬆肩沉肘的片段👇🏻📽




2017年4月22日 星期六




太極也能科學的。弧线代表含胸拔背。上圖,重心 (G点) 靠近身体,很易跌低。下圖,对手推你時,加强含胸拔背 (弧线更弯),重心 (G点) 較 “離身”,似球体,没上圖的那么易被推跌。

以上是研習班組員丘師姐提出太極也能科學的論點,希望同道者能給予意見,謝謝!
研習班丘同學請教大家
是否一定要「點、線、面」?只是「線、面」,可以嗎?這些次序是任何兩個個體接觸的(差不多必然發生)的次序定係有其特别作用?謝謝!  

2017年4月19日 星期三

研習小組札記 (三)

承接上堂【如何利用反彈力將身體移前】;研習班曾師兄教大家再進一步引用這個反彈力運於推手中。

其動作的核心思想是在意動而身不動下,借助沉肩墜肘,上下對盪放重量;再加上意在脚走螺旋,偏沉側隨,把反彈力敷蓋於對方身上,把他移走。

為方便大家更理解動作的運用,現在去片📽


影片前段教大家在外型不動下,按序鬆肩、肘及腕,重量經胯,腿內側流至膝蓋,繞過膝後膕窩(委中穴),然後鬆委中穴,脚意走螺旋,上下對盪求反彈令對方失去平衡;後段教大家如何運用反彈力於推手中。

以上札記,謹為初學者分享,如有不對,敬請見諒!

2017年4月17日 星期一

研習小組札記 (二)

太極拳是圓弧運動,主要引用太極圖內的【S】線,循環不息衍變為【8】字圈。所以練拳時要處處留心雙脚、腰胯、手……等等有否做到横或豎的【8】字圈?

【8】字圈最常用於左右交替放重量來引化對方的來力,達到四両拔千斤的效果。

研習班莊師兄引導我們以基本的8字圈為練習目標。首先雙脚平放在地下,尾閭如鐘錘垂於地面為8字虛擬中心點;然後在身法正確下,用【意】按次序從一側脚的趾、二趾、……脚外侧、脚後跟,然後繞過虛擬中心點到另一側脚的趾、二趾、中趾……週而復始,一圈又一圈地練習脚板打【横8】字圈。但切記意動、心動,唯身🙅不動,否則做成搖晃,失其意義。

參考影片內容,先了解如何利用【十字】虚擬中心點來檢驗太極拳身法,做到左右平衡,達成圓勢後,才能練習8字圈基本功。





測試小過100mb視頻

測試小過100mb視頻


2017年4月16日 星期日

研習小組札記 (一)

港島研習班不經不覺已成立兩個月,每次都以太極拳的理功法為討論目標。現綜合課堂上師兄師姐們對【鬆胯擴膝】的理解,與大家分享。
 

兩腿內側是靠腿內筋連接,而左右相接的中間點是會陰穴。會陰穴上接百會穴,【天門常開,地戶常閉】為人體精氣神一通道;它既是水性太極拳的基礎【中】,亦是人體圓球的垂直軸;含胸拔背為圓球的前後軸,而沉肩墜肘,鬆胯擴膝是圓球的橫軸。身法做齊,圓球就應運而生,太極勁便可隨圓弧運轉。


另外【鬆胯擴膝】把襠撐開是想達到兩腿如一腿,其目的是 :-



1. 兩腿虛實轉換時,我們可以先把一腿的踝關節內側鬆開,然後用【意】把重量從腿的內筋繞過會陰穴傳到另一腿的腳底。


2. 讓重量順暢地由上肢經腿內側傳遞到地面求反彈;其好處是在這過程中,膝蓋不會因受力而做成傷害。


如何避免膝蓋受傷 😟

透過集思廣益,互相交流,我在學拳道上獲益良多,感謝兩位師兄及同學們對研習班的支持。最後如有不當之處,祈望讀者見諒及指正,謝謝!





2017年4月11日 星期二

四隅與離心力

太極拳講究「借力打力」,「四撥/拔千斤」,「後發制人」,「以靜制動」。不習
太極拳的人也會這樣說,甚至會做出一個招牌動作,就是用手一格,側身一閃,跟著
便順手一拉,這便是四兩撥千斤。

老師教我們練習如何善用四隅產生離心力。

兩人對立。自己面向的是鐘面十二點,右手是三點,背面是六點,左手是九點。對方
正面推來,若用力正面擋著對方,這便是頂,只是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要非力
勝,則要懂得如何保持自己重心,設法破壞對方的平衡;利用對方出擊時所必然產生
的不平衡,善用些少助力以使其失衡。所以,當對方正面推來,可將對方的力導引
二、四、八、或十點方向。如何導引?對方手從正面推來,壓向己手。我們先以自己
為中心,手為圓周,頭頂和尾閭一線連起,然後順對方推力,旋轉尾閭向合適的一隅
放去,對方便會失平衡而被放出。這轉動是自轉,是隨人而動。自己是圓心,對方是
圓周。隨著這圓勢的轉動,重心腳轉換到另一隻腳,自己身體便是繞對方而轉,自轉
變了公轉,如繼續轉動,將重心腳轉換,對方便會被離心力帶動而失平衡。
一些體會:
1、要周身一家,被對方推的手是連起尾閭,這樣對方的推力和尾閭旋轉便合而為人,
      力為己用。
2、身體順時針轉動,尾閭先順時針發動。
3、尾閭帶動身轉,步則隨身而換。如轉換支撐腳時,重心是會轉換。但轉換重心不是
      靠身體橫移,而是虛靈頂勁領起,使重心由一腳轉至另一腳。自己中心不變。
4、當導引對方推力至一隅,不是用手力拉,而是順其跌勢加重量,增加其不平衡。

5、可參考老師寫自轉公轉的文章。


WH

2017年4月10日 星期一

練放重量與流動的體會

練放重量的重點

練太極拳先練放鬆,當身體各僵處因練拳而漸次放鬆後,重量才能釋放出來,當重量
往下沉至地下,與地心吸力接軌,就會反彈而產生飄浮力,要能駕御反彈力才能把對
手放出去。以下練習主旨在訓練聽勁及對反彈力的觸覺,練習方法如下:
兩人相對站立,把雙手按在對方肩膊上,雙手逐漸放重量傳至對方腳板,當重量放至
對方腳板時,以雙手感應及引領對方因反彈所產生的飄浮力,從而把對方拔起。
個人感受:
1. 重量未能傳至對方腳板的原因之一是自身腰胯以下未能放鬆,如自身未能放鬆至腳
板,則無法放重量至對方腳板。
2. 要抓緊由腳板反彈這一刻,要拿得準,往往因心急而變為自身雙手先動,而不是因
對方反彈產生的飄浮力昇起。
3. 如何控制雙手緊貼對方因反彈產生的飄浮力全靠聽勁,快了變成手動,慢了則不能
以雙手控制對方。

練流動的重點

練習太極拳先練拳架,拳架純熱後則要注意打拳要由脊椎移動所帶動,再進一步則是
打拳時是由身體流動所帶動。如何將身體由有形固態轉化為流動的液態,可先從前臂
入手,練習方法如下:
對方前臂平放胸前,把自身前臂交叉放在對方前臂上,取得平衡後,先想像自身前臂
為一沙漏,再想像沙漏于手肘處有一個洞或缺口,重量由這個缺口流出,重量由前臂
近手肘處漸次向缺口流動,流動逐慚擴大至手指,直至把對方拔起。前臂的流動正如
沙漏內的沙由洞口瀉出,次序為洞口旁的沙先瀉出,因而帶動附近的沙流向洞口,逐
慚擴大。

個人感受:
1. 前臂與對方前臂搭上,接觸點要先取得平衡及放重量,切忌移動接觸點。
2. 意念上應想像整條前臂充滿沙,沙由手肘的洞直線向地下瀉下去﹝或拉下去﹞,沙
    由洞瀉下去是帶動洞附近的沙流向洞口的動力。
3. 由於重量漸流向手肘,要保持手指的重量並同時流向手肘,如發覺手指的重量漸
    輕,則是前臂平衡出了問題,需要作調整。

Vivian Li

細味搬攔捶

陳老師常提醒我們,習拳首要明理,更要常練習和思考,拳藝才可以進步。究竟自己
要怎樣才可以做得到呢?
『搬攔捶』重點:
1. 不要手動
2. 背要靈通,兩手如一手
3. 用意帶內勁順序走
4. 保持虛領中正,做好基本功
練習
1. 『搬』架式
右拳朝丹田位置向內旋,同時配合開胯、命門脹大、尾閭垂直向下沉,意讓右邊身內
合並收至最細;立體弧線放大---丹田一鬆、先動放大,胯向外翻,意讓內勁由丹田升
上背、流往肩,打開肩膀,沉肩墜肘,右拳向外翻升腕,右胯沉、重心放在右腿。左
胯升,左腿順勢向前上半步。
2. 『攔』架式
要注意「放」的技巧:不可以用力按,也不要抬手,否則勁便會散。左手在接觸對手
時要能做到點、線、面。留意每隻手指要逐隻放下去,讓內勁向下直流。每個切割面
都要清楚。在推手時,壓力便會令對方失去重心而向前傾,被你的拳打中。
3.『捶』架式
保持虛領和中正、含胸拔背、沉肩墜肘、升腕,拳向對方正面打出。

何淑賢

2017年4月8日 星期六

點極生線

最近急行回家時, 突然發現腳掌與地面的接觸是有序的: 腳跟-->腳外側-->腳尾趾-->腳母
趾, 竟然是有點線面的影子。原來不管你懂不懂點線面這概念, 它已自然地在我們日常
生活中。

但內視身體關節的情況, 發現每一次腳跟與地面接觸, 反震力(反作用力)都會引致牙根一
震, 頭顱一晃; 繼而發現下盤骨(胯關節)鎖得很緊, 可能是不想臀部過份擺動罷, 但身體的
重量也用不上了。

想起書(上善若水)中的自行車運動例子, 便嘗試將胯鬆開, 左右胯如車輪一樣一升一沉地
急行, 感覺輕鬆了; 但反震力還在, 只是減少了。這是點轉線做得不好, 未能掌握點極生
線之機, 因此, 反震力未能散得開!?

再想起書中說身體要成一立體球, 與地面只有一點接觸, 滾動著没有固定的根。便嘗試
由腳跟接觸地面的一點開始, 想像這點在滾動著, 由腳跟一點滾往腳外側-->腳尾趾-->腳
母趾, 再交給另一腳跟, 循環地由一點滾往下一點. 感覺不但輕鬆了, 行快了, 反震力也減
少了。

自我感覺良好後, 發現兩腿急行時, 只有很短一刻是兩腳掌同時著地, 這可能便是兩腿能
量交換之機, 也體現球體一點觸地的要求. 但當點在滾動時, 便不能做到點線面了。這
是否表示一個球體與地面的接觸, 以 掤捋擠按 作解釋較為合適; 多個球體(粒子)組成的
水、空氣, 便以 點線面體 作解釋!?
點極生線是否可以這理解, 錯過了點極自然變線之機, 反作用力便不能化開, 成了對頂;
但在點極生線之前, 點的滾動可以改變反作用力的方向, 便可成捋、成擠、成按!?

伍念邦

2017年4月5日 星期三

練功有感 #2 』



被拳架迷住了!不用上課的日子早早起來,在熟悉的環境靜下心來,隨心所欲地練,不經意間感悟與問題就跳出來了。例如讓沉飄決定開合,與以往的用意指揮開合情形大不一樣。起承開合的迴圈是不變的,重量放到那裡該處就打開;在胯的運轉中好像胸背也跟隨著同樣的路線運行。當然有時候有順序的時間差,但有時又好像是同步發生的。不同的是丹田縮細時膻中是放大的。千頭萬緒表達不清,請大家,小月老師,陳師傅幫我糾正。


彭超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