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6日 星期一

與Patrick Law 論拳之二

陳老師,

很高興能在此向你討教太極拳的真義。的確得益不淺。

當太極拳以水性般調動自身重量,藉地面反彈力及惜對方的力來釋放及作用於對方身上,引發了我心中一直存在的問題,它們是互相關連的,我直着對太極拳有限的認識來向老師提問,藉此改正我一知半解的慨念。

鬆緊,鬆靜舆鬆沉
年輕習武時,老師及舅父想對我說鬆即是緊,收即是放 及形鬆意緊等。但是當外家拳及內家拳同時雙修時,這些慨念是很難明確領悟及體會,因兩者的練習方式是不同及有底觸,雖然內外家殊途同歸。但過程中容易迷路以至兩頭唔到岸。

其實鬆緊是同時存在的。就如剛柔相濟,隂陽同體等。我覺得用張與弛較容易去理解鬆緊。鬆就是幫助我們得到緊。鬆是整體得到平均的張力(聶師常提及的掤體勁),全身渾圓及節節貫通而得到有彈力性的緊,全身無㸃不彈簧。

知道鬆緊的要求後,盤架子時就要鬆靜,細心地感覺體內的變動及調整內部結構 (內觀),從而準確地把自身重量運行於全身 (氣遍身軀)。達到某階段時就可測試自身的鬆沉程度。越鬆就越沉得快,相對反彈亦較快及能佔先機。當兩位練習太極拳的人比試時,首要就是比試一下鬆沉功夫)?

能量釋放與腰胯勁
陳老師在上文介紹了長短勁的分别。若我的理解是對的,兩者都是運用反彈力。分別在於運行路線,長勁是由腳,腿,腰,脊及最後到指尖,完整一氣。要有節動感地根節催中節,中節催梢節。

短勁則在能量由下返彈到脊骨時,再返回至命門處,期間高速能量在窄小通道上爆發到雙臂釋出能量?這點我理解得不好,未能準確地明䜍它的運作模式。請多指教。

我的困惑處在於反彈力,若長短勁是借助反彈力,路程長了,速度亦相對慢了。若上身重量能經脊骨收集及下沉到丹田(人身的重心),然後把丹田運轉(用盤骨拋射重心重量)從而把能量由丹田這發電機釋放出來,會快一點嗎? 當然腰胯發勁要求中盤有力才能上下一家。把能量放出,這亦提到鬆緊同在這一㸃,腹內的緊是肌肉用作調動盤骨的運作及產生內應力以保持中正及平衡。

這說法可能牽渉到別的內家拳?因有力與勁的混合?太極拳是不講求肌肉的收縮興放長(唯一完全不用力的內家拳),而別的內家拳仍然有運用到本力?

若雙腳離地或全身倘臥在地上,還可用到反彈力嗎?在這情況下已不求勁整,只可釋放局部的身體重量。因我看過陳老師在錄像中教導打沙袋時,坐着示範如何發放雙臂以至只是手指的能量,效果非常驚人,這可理解是局部勁還是整體勁?

我提出這問題由於大部份的中國武術都是專注於雙腳企立式的運作,很少見到倒地後或失平衡行後的功法(MMA 般的地戰)。 但記得曾經閲讀過一篇文章提到孫褖堂先輩的軼事,他讓日本柔道高手三次把他鎖壓在地上,然而他三次都能從容地化解站起。不知文章的真確性,但常在我䐉海中浮現。

希望先能把這幾點弄清楚才再作提問。



少華回覆

Patrick,
你的體會已經很深入了,不少太極拳練家都遠不及你。你提出的問題,我嘗試作答:
當兩位練習太極拳的人比試時,首要就是比試一下鬆沉功夫)?

首先要了解為甚麼要放鬆。放鬆是為了釋放身體的重量,能釋放自然沉得下,這是地心吸力的作用;能沉得到地下就有反彈。因此,放鬆是獲得升、沉能量的手段,而並非目的。功夫越好,掛在身體的重量越少,一絲不掛是目標。真的到了此境界,身體就是大地的一部份,身體只是一個導體將外力、重量全部都交到腳下之地上。外力打上來就是打到地上,自然會給自已力量的反彈回擊。當然,這是一個大目標,要達標還有很多技法去配合。
把能量由丹田這發電機釋放出來,會快一點嗎?
拳譜所提及的「手快不如意先,力大不如氣斂」你也許聽過。當人真的能放到地上而不是站在地上,身上自然不用力去支撐身體重量。這些支撐點是內勁流動的阻礙關卡。身上越多關卡,能量越流動得慢。如果身體內無障礙就像通了電的網路,如開燈一樣意一動就燈泡就亮了。丹田的作用如一個分電站將發電廠的電力轉輸出去,當然能發出能量,但兩者比較我覺得前者終歸是勁的源頭。氣斂可以斂在丹田,也可斂在腳下。我覺得外力還是放到身外好。
短勁則在能量由下返彈到脊骨時,再返回至命門處,期間高速能量在窄小通道上爆發到雙臂釋出能量?
背部盡量打開儲起大量的能量。張開背部時,兩個肩胛都會向左右上揚讓出空間。當能量往命門下降時,兩肩胛同時下降將能量經肩釋出。我打沙袋示範就是發短勁。
別的內家拳仍然有運用到本力?
是的。其他內家拳並無限制用力,但以身體內部為發動點。
有關孫祿堂的逸事我相信是真的。給力按在地上就是一但反彈點。他全身通透了,以他的功力,他可以借用六處反彈力去打其中二、三個人。但是次是將每一個按著他的人反彈出去罷了。

3 則留言:

  1. 發勁的重量的移交,師父:丹田運轉依体内丹田中心為發动点,這是否是本力發勁?,如形相及外形不变,用意將丹田中心点移出体外,重量依這中心点而運行,這便不是本力發勁?請教遵,谢谢

    回覆刪除
  2. Law 先生所講的本力是拙力的意思。太極拳發勁加入了拙力就是不對了。

    回覆刪除
  3. 陳老師,
    很高興看到同道門亦參與討論,任何的內容都會對我有很大的幫助,因為我仍然在摸索中。

    老師提及太極拳的純用意不用力及自身的重量可作整體或局部作多方向的釋放,一改我以往的想法,以為下沉及反彈一定要經過雙腳,其實身體任何部位只要接觸到地面就可以進行下沉及反彈,解放了我的思維。

    純用意不用力這一點則令我要從新調整我的練習方法,因為一直以為所有內家拳的練習方向都是一樣,只是形式不同,所以我亦沿著力與勁的混合來練習太極拳,亦把其他內家拳的心法加入其中,這亦解釋到為何我對拳譜的理解有偏差,我引用了別家的內家拳心法去解讀太極拳譜,這已經困惑了我多年!

    我現正在改正我對太極拳的認識及理解,希望能一點一點地返回正軌。

    我有一些存在已久的問題在此向老師提問。希望能把我䐉中的問號一一抹去。

    1) 一個勁還是多個勁
    老師在番禺講座的影像𥚃示範了鬆身後由中心發勁,先是甲乙各在老師左右一方,甲用力推向老師,老師則從容地把甲的來力打向乙。
    這相信是鬆沉後返彈給乙方, 而不是直接把甲的力從肩膀傅向乙方?

    跟著甲乙雙方同時左右向老師用力,老師一鬆後把甲乙同時彈開。
    這是一個勁同時發向甲乙?還是兩個勁一先一後把甲乙彈開,兩勁轉換在左右雙腳,時間差很短而看似同歩發勁?

    我看過其他類似的表演,多是甲乙一前一後按著胸及背。跟著甲乙被發勁彈開,有一些看起來是一個勁同步把甲乙彈開,但亦看過一些過表演𥚃甲乙被發放時有些微時間差,可能是表演者發的勁不夠整。

    我理解老師是把甲乙的來力同時收入體內下沉,然後極速同時返彈給甲乙,發於中而達於四維?若不是返彈的話,甲乙左右的力會互相底消,就只能靠拙力?

    若以外家拳的角度, 每一招發的都是一個勁,要把甲乙彈開就要兩個勁。雖然外家拳的招式亦有複合力, 如直拳的直力中亦帶有肘底力來改變來力方向或壓抑對方的橋手,但主力還要靠腰胯發動。若要發動第二勁,腰胯要再次參與。

    若練就太極體,身體每㸃都有陰陽,觸着何處,就從那處發勁。曾有說 '八勁齊法', 能否解作太極是掤勁,八法就是掤勁的不同方向或角度,所以能把多人作多方向同時發勁?

    其它的太極的複合勁(如捋勁加按勁)是如何發出?反彈力加腰胯(丹田)勁?

    我亦看過隔山打牛的表演,甲按着表演者的胸部,乙隨後按着甲的背後,表演者發勁把乙彈出,而按着表演者胸部的甲不被影響還站著, 如何去理解? 是否表演者的勁意𨒂長及穿透至乙的背後,而甲變成導體而已?

    2) 重心與中心
    當分陰陽後,重量移動時, 重心在兩腿間轉移。 老師在解答疑難的影像中,指出中心重疊重心是雙重。換步時要先合半身(半邊身向中軸轉合),中心接近重心而不重疊,定中心位後才換腿上步。

    在我了解中,上歩時重量是從腰胯轉移,重心由全實腿經盤骨傅到上步中的虛腿。 老師提及要切記把頸項領直,以免中心偏移。

    雖然我練的楊式太極起式是沒有開歩的,但在表演時加了開步,當開步時,是把重量由右支撐腿引升至百滙穴再向下流動到開步中的左腿,而不是直接把重量由右腿橫送到左開步,這可保持立身中正而不偏倚。

    這是同一道理嗎?

    我一直練習錯換步,以為上步時中軸是在支撐腿上,氣沉穏定,腳踏湧泉,虛腿就變靈活。現在發現練得很錯,中心要跟隨重心,不可重疊,否則在活動時(如上步)會因慣性力而容易失平衡。

    3) 尾閭轉動與中心
    常聽老師提及尾閭旋動,一切動作發於中而能保持中定。但脊骨至尾閭整段因其關節構造只能彎曲而並不能轉動,旋動其實是指盤骨𨍭動嗎?或是意念在尾閭,旋動在右兩胯?

    不論練習內或外家功夫,常要求勁意指向對方中心,控制其脊骨及破壞平衡,但老師說初步的中是指人體脊曲,其後中心變為由百滙至腳踭的一條線,最後演變至在丹田的一㸃,而那一點越小越好,另對方不能捉摸到自身的重心,而達到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境界。

    要達到這階段,是否就是要求太極體成形,圓球體內的中心㸃就是聚集在丹田的重量。太極體是指在腹內的丹田球體,從而支撑八面?如何能把重心球體縮小至一點及把這一㸃如指南針一樣在活動中長期保持中定?

    4)底盤與根
    練習外家功夫時,常提到 '四平怕正攻,子午怕橫衝',這是因為人體兩腿形成的底盤,不同動物般的有四條腿,人體兩腿間的底盤面積是長方形,視乎企立的姿勢 (如四平馬的底盤是橫向長方形,闊而淺,子午馬的底盤是窄而深),要破壞其重心平衡就要攻擊窄/淺底盤的一面。引申到有提出力不出尖,形不破體,務求把重心保持在底盤面積內。

    我對四隅勁的斜角打擊亦是基於打窄底盤的概念。但老師提及太極圓球體是沒有根,轉動時球面每一㸃都可成為根,一切打化階是掤勁的角度變化。老師亦有提到要保持平衡圈,這平衡圈是指要有充沛的六面力來保持太極球體及用來取代底盤的慨念?

    老師亦提及逆向思維,例如奵摟膝拗步,在出掌時卻把意念放在按掌,這與形意拳的 '前手打人,後手發力' 很相似,它籍着後手的迴轉以增加扭力矩,有助前手攻擊力量。這涉及本力。而老師所指的是兩手如一弓,氣貼背,作出一升一降(或一飄一沉)的矛盾力,運用槓桿把重量放出。這是純粹的槓桿作用還是要有意念來加強內動?

    我曾看過太極拳名家吳圖南與人推手的照片,吳圖南作出右掤手讓對方雙手推按,同時他把左手向下垂,左手的食指直指向地面。這左手食指及右掤手的互引作用與逆向思維是同一用意嗎?有上即有下,有左即有右...等等,目的是加強六面力以保持圓體及中定?

    5) 太極起式
    起式是在無極椿未分陰陽下起勢,十分之難練得好。要在靜中有動及動中有靜的要求下來訓練及調整身體架構。當中已包含了了楊澄甫的身法十要。記得聶師曾告訴我們起式是十分重要的及要多練習起式及合太極。聶師說當他在廣州跟隨楊澄甫學習太極拳時,楊師把徒弟分為甲乙兩组,甲組在盤架子時,乙組則一直重複練習起式。甲乙兩組交替盤拳及練起式。可想而知起式的重要性。

    當我第一次看到王氏水性太極拳的起式時,印象深刻,相當之復雜及有氣勢。但對它沒有認識,只覺得它是在練習內外架構。它令我記起聶師提及楊澄甫要求徒弟專注練習起式。相信王老師創立水性太極時,亦是把所有身法要㸃包括在起式𥚃,若是時間不足,可以只練起式。

    請問水性太極的起式是否在無極樁下進行?但我在看一浪疊一浪的起式時,總覺得陰陽已分,動量在雙腳底作隂陽變化。

    陳老師可否讓我多認識王氏水性太極拳的起式,因我從未見過別家的太極起式是如此複雜及身體有這麼大的起伏波動。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