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2日 星期六

研習班丘同學請教大家
是否一定要「點、線、面」?只是「線、面」,可以嗎?這些次序是任何兩個個體接觸的(差不多必然發生)的次序定係有其特别作用?謝謝!  

20 則留言:

  1. 不能,一定是由一個點開始的,其實係點,線,面,體,時間,同空間先可以形成整體,先可以影響對方。這是我個人理解,如有不對請各位多多指教!謝謝!

    回覆刪除
  2. 話是這樣說,但當把日常每一接觸性放大又放大、放慢又放慢,也離不開 “點、線、面”。
    或换一個問的方法:大家握手問安時,有?冇?「點、線、面、體」產生?
    師兄,唔好意思,我天生記性差,如未能完全徹底明白,便無法吸收溶入大腦,也無法硬記為己用。

    回覆刪除
  3. 明白的,其實一接觸就是點

    回覆刪除
  4. 拍打籃球,球一碰地,球和地都是“死”物,也有點線面體産生,對嗎?没有點線面體,就没有接觸,没有接觸,就不能因動而産生 friction,也不能將帶動對方肢體。還有,大家可以只作“點”的接觸嗎?我覺得不可以。將自己覺得的“點”放大放大,已包含了“點線面體”了。
    我覺得陳老師說的“點線面體”,可能是比喻大家接觸的 面積。接觸面大,力度較易控制,對方介心也較少。

    回覆刪除
  5. 師姐,不只表面上的理解,太極拳還有掤勁在內,我們是用整體。

    回覆刪除
  6. 但點線面 是在掤勁前,也不是只用在發掤勁卦? 返回原來的問題是真:為什么要强調點線面體呢?

    回覆刪除
  7. 以 推手沾黏為例:點線面體,增加摩擦面嘅面積, 這是三維空間, 四維是指時間, 時空係不能分割, 你需要用幾多時間才能成立這個空間, 教学时將點線面體分開嚟講解及练习, 用的一接觸已是、“體” 以体對點同對方应對, 還有四維半,超立体,即是 趨勢, 能用意念將空間縮細或者放大, 细而微尘,大而星際皆為一點。點,線,面,體,(點),这(點)已不是原来位置个点。

    回覆刪除
  8. 點線面体是形容詞, 尤如我們惯用红橙黄绿……去形容颜色,是方便同學了解太極拳的運用法門,等同其他太極拳術語用敷蓋對吞,沾連粘隨……等等。

    學拳3年多,明白太極拳是可意會不可言傳,文字表達訊息會因個人的思维、學歷及體會不同而有所偏差,亦是教拳者感到苦惱的問題;只有通過虚心學習,勤練拳,加上同學們互相切磋和纠正,到身體條件鬆到一定的程度後,便会有一番新體会。

    我拳齡及知識有限,不敢妄言。如果Susan師姐想明白【點、線、面、體】由來,陳老師的三本著作都有詳盡解釋,或許可以帮到您。

    回覆刪除
  9. 不是“由來”, 是為什么要强調。
    大家握手,以到行路脚著地,都有点線面体發生的。大家会用“点線面体”這些 文字去教小孩子怎样去握手、行路嗎?在物理學上,点線面體不是什么天外來物,不值驚訝。但能真正明白和懂得應用,才是王道。

    回覆刪除
  10. 師兄,我見到下面短片,覺得其包含了 1. 点線面体,2. 敷蓋對吞 3. 拔根 (重心偏離)。你的意見呢? 不用理會其中數學。 請參考
    https://m.youtube.com/watch?v=c4jVOrPzoew

    回覆刪除
  11. 師姐,對於所引的短片,由於我中學是讀科學的,所以一看到,便很實實在在地聯想到物理學上的平衡方面去了,至於你所引發的聯想是抽象的,很個人化,特別1.和2.,需要師姐解釋多一些才能明白。至於第3點其實便是要得到穩定平衡的要求,簡單地講係重心垂缐,一定要落在支撑點所成的底面積內。拔根雖然是失衡,但與因重心綫落在支撑點所成的底面積外的失衡不一樣。拔根是讓對手在自己身上着力處找不到反作用力,變成無法着力維持自身的穩定。請指教

    回覆刪除
  12. 麥師兄,積木一片,是看過程。放積本時,輕手,点線面体地放下,明白对方重心所在,敷蓋对吞对方,溶成一体。溶合体就是讓對方重心偏離,達到拔根。如找不住重心偏離,即重心仍落在支撑点所成的底面積,便無法拔根。真人過過招,用含胸拔背,開跨沈尾閭力改和保自我重心,同時亦改变對方重心。

    回覆刪除
  13. 多谢麦師兄。我也凑凑熱閙。
    丘師姐的問题相信是很多同門久藏心中、極想暸解、而多未能弄通的重要問題。這肯定也是我不断思考的問题。

    「點缐面体」、「破太極」這兩个词��在學某些招式動作時,常常出现,應该是用以產生某些重要效果的重要動作。老師在不同時間多次解釋過。這些動作在我的身上也產生过某些感覺和反应。不理會隨著「點缐面体」的發勁,這動作使我身体意識產生紊乱、浮起、被拔根的感覺。试想,太極拳既不用筋骨的力,便轉求「四両拔千斤」的重量運用。

    先用大体概念去说明,不去说「點」已经可以「點缐面体」分陰陽。

    现试用具体動作说明一下。以右手尾指接触对方(點),对方身体的自然反应是「反作用」,但尾指尖重量已沉流至整隻尾指(缐)。(请留意這些「點缐面体」動作都是身体肩肘腕所做。)

    (以上動作已畫了「反轉S型」的上半部)

    當对方作出自然反应時,尾指重量已弧缐地移向無名指,中指、食指、姆指.。這重量移動和弧度的不停轉變會令对方反应混亂。(面)

    這時已完成畫了S,太極圖的中央鱼缐,破太極。肩亦再開了,再来肩肘腕發勁。(体)

    以上只是个人想法。

    「點缐面体」的原型缐路動作使对方自然反应加强但扰亂了。

    回覆刪除
  14. 翁師兄,那么、擾乱是手法的目的之一?高手過招,每人都對「点線面体」有本能式的反應,能那麽容易擾乱嗎? 关於 “体” 的动作。在我觀察中,常看到老師“破太極”後的輕微肢体动作,原來是這樣的作用。謝謝。

    回覆刪除
  15. 丘師姐,「扰乱」一词只是我的感觉,未必是理想的真实描繪。説這手法的目的是「扰乱」確实有些滑稽。��
    使对方感到不知所措合乎「人不知我」的理論。太極拳是圆形弧形的動作。如何使学拳者易於掌握產生立体弧形的合适動作?「點缐面体」是其中一个法門。所以為什庅要强调「點缐面体」?是因為它是產生立体弧形的手法。

    高手會否感到不知所措?只能说强中自有强中手,一山还有一山高

    回覆刪除
  16. 太極拳是迎合大自然之道的拳術。這些大自然運動無時不在我們身邊發生。只是一般人不察覺而已。水性是我們要學習與模仿的大自然物質。水的移動用文字來形容就是點線面體。我們身體不是水,所以只能模仿,教你們的點線面體的運動過程是幫你們了解水是怎樣動的。不是點線面體會產生作用,而是水性才產生作用。學習不要走入死胡同,我感覺Susan正是往這胡同裡鑽。不應浪費時間在一些無關的事情上。
    佛陀、老子…各聖人都是從大自然中得到啟發而得道。他們講道就是可憐世人的無知,希望能幫助世人做一個明白人。我也希望你們在太極拳裡做一個明白人。           
              
    萬法歸為一法,一法歸於無法,無法才是正法。
    教你們的只一個帶領你們往正道走的一個法門。但世上有千百種法門可以帶領你走上正道。敷蓋對吞是武禹襄的法門,楊露禪不懂這幾個字,能說他不懂太極拳嗎?

    回覆刪除
  17. 衷心感謝老師及幾位師兄師姐分享心得。

    我的浅見是太極拳是以[鬆]為大前题 , [點、線、面、體]不是外形動作, 而是在接觸點放重量後, 要引出對方的力到自身支撐脚下, 與地面產生作用與反作用力,把重量反彈到對方身上 。過程中勁因身體在符合太極拳身法要求下,得以放鬆讓它顺螺旋(S線)軌跡運行的自然現象。

    這可能就是老師常掛在口邊的【無為】狀態。而點線面體是一個比較現代形象化的形容詞, 估計老師用1比是希望學生容易理解; 與古時武禹襄的敷蓋對吞同義。內家拳的功隱於內,運然無跡,單纯依赖文字分析,容易引起錯覺。

    以上是我功夫未達而胡作妄論,不是之處祈請見諒。最後引用前人的一席話:-

    光說不練是假把式,光練不說是儍把式,連說帶練是真把式

    大家共勉之!


    [23:16, 2017年4月20日] Susan: 師姐,“引出”,是一個自主有意識的動作嗎?如何去 “引” 呢?
    開始學太極後,我不時在想,奥運花式跳水每每向難度挑戰。教練重要?定係運動員重要?教練偏向光說不練,運動員偏向光練不說。能又說又練的好快变了教練,即係光說不練,週而復始。能做到教練真不容易,要切切底底地明白個中原理,才能創新,更上一層樓呢。

    回覆刪除
  18. 從學日益,從道日損。

    回覆刪除
  19. 師姐,我的浅見是 :-

    1, 引是放【重】量
    2, 太極拳是逆向思维;手、腳、身皆要听心腦的指揮和控制,;前题是要除去多餘的力,不用蠻力,而且不是單一行動,要整体一致出於自然;最重要是要時間【養】出功夫來。
    3, 太極拳是學【從人】,所以要先調整【好勝】的思維。

    我在3年學拳道上,我除了跟老師及師兄姐们學拳外,還跟他們學會了【欣賞】、【默識揣摩】,【耐心】及【恆心】,這才是我寶貴的收獲!

    回覆刪除
  20. 我也想表達一下我的意見。
    丘師姐有的是西方理性分析思想。覺得太極拳原來很科學,才開心信服。
    我不是理科人,從未學過物理。跟閱各位的對話,也看過圖表,不過根基差,不但不明白,還有點緊張。最後決定放下,用東方的感性思维。多練架子。希望從纯熟運動中感受到太極拳的涵養,達到我想鬆弛養生的目標。
    萬法因緣生吧!

    回覆刪除